新聞資訊
2021年11月17日,由廈門大學、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(以下簡稱基金會)、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聯合主辦的2021永續海洋論壇(以下簡稱論壇)在廈門開幕。論壇開幕式由福建海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(廈門大學)薛雄志院長主持,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潘新春、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二級巡視員江和泉、廈門大學校長助理張建霖出席了論壇開幕式并致辭。
論壇分為“碳中和與海岸帶可持續發展”和“海洋智庫建設經驗交流”兩個議題。上午,廈門大學講席教授、福建海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呂永龍主持了“碳中和與海岸帶可持續發展”專題交流會,中科院院士、福建海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戴民漢,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,騰訊戰略發展部代表、高級顧問翟永平,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助理郭焦鋒,倫敦大學學院教授梁希,以及呂永龍教授分別就“碳中和與海洋碳匯”“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”“低碳轉型的數字化應用前景與騰訊的碳中和戰略”“新發展階段實現‘雙碳’戰略目標絕不是就碳論碳”“建立前瞻性的海洋碳匯交易標準”等主題作了精彩演講。
中科院院士、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蘇紀蘭,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、教授洪華生等業界大咖出席論壇,1000余名海洋領域的專家學者相聚云端。
圖為論壇部分參會嘉賓合影
潘新春在開幕式致辭中首先代表主辦方之一的基金會對參會的院士、領導、嘉賓和代表表示歡迎。他表示,海洋是人類的家園,包括海岸帶在內的海洋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思考與研究的永恒主題。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后的近200年里,不斷過度向海洋排放各類污染物等,造成海水酸化、水體污染、海洋微塑、綠潮赤潮等災害頻發;不斷過度進行圍填海造地等活動,造成沿岸珊瑚礁、紅樹林、海草床等生態系統面積銳減與功能喪失;不斷過度進行海洋捕撈等活動,造成海洋漁業資源面臨枯竭;不斷過度排放溫室氣體,造成全球變暖、海平面上升、極端天氣暴增。這些都已成為全球性問題,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,尤其是碳中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在幾十年內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。
他表示,聯合國于2015年通過了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》,確定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,要求人類約束自己的行為,友好對待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。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聯合國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》,把促進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國家戰略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。在發展海洋經濟、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方面,出臺了節約資源、走向遠海、產業轉型、優化業態、科技驅動、創新引領、數字賦能等諸多鼓勵政策;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、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方面,制定了嚴控圍填海造地、嚴格保護自然岸線和濱海濕地、加大海洋生態修復、控制污染物排??偭?、限制漁業捕撈強度等嚴厲管制措施;在減少碳排放、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,出臺了中國2030碳達峰行動方案,確定了碳達峰十大行動,把碳達峰、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,加快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革命,推動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發展。
他強調,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以及碳達峰、碳中和實現的關鍵在于全國各行各業同舟共濟、齊心協力、堅定落實。他希望,在座的專家學者在碳中和以及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方面要走在前列、干在實處,積極成為此項工作的踐行者、宣傳者和示范者。
他建議,大家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,重視或關注以下問題:一是重視或關注海洋碳匯研究,包括海洋生態系統(如紅樹林、海草床、鹽沼、藻類等)的固碳機理、碳匯能力研究,海洋碳匯技術評價標準體系研究,海洋碳匯政策、制度、機制、能力建設等研究;二是重視或關注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建設,包括摸清我國海洋生態家底,構建海洋生態分類分區框架,開展近海生態趨勢性監測,建立海洋生態預警系統,實施極地深海生態監測等;三是重視或關注國土空間規劃,包括國土空間規劃海洋部分和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功能劃分,陸海統籌、岸線保護、產業布局、生態建設、人海和諧等;四是重視或關注聯合國“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”,包括摸清海洋資源與生態環境基本情況,開展海洋自然規律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研究,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體系研究,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經濟發展研究等;五是重視或關注“推行海洋空間規劃,助力藍色經濟發展”海上絲路項目。潘新春介紹,海上絲路項目是基金會為助推“一帶一路”建設、構建藍色伙伴關系、推介海洋治理中國方案而設立、出資、組織、實施的重大工程,主要內容是為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小島嶼國家編制海洋空間規劃、制定海洋管理制度、培訓海洋管理人才、建立海洋信息系統、開展海洋相關研究與海洋公益服務、介紹或組織企業投資興業等?;饡?018年陸續與18個海上絲路國家和一個國際組織(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)簽訂了海上絲路項目合作協議,工作正在按計劃開展。
潘新春強調,碳中和與包括海岸帶在內的海洋可持續發展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。人類要解決因自己行為不善而導致的這些全球性重大問題,就要關注人類自身、善待地球、保護海洋、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,積極投身到碳中和與海洋可持續發展事業的實踐中去,展現使命擔當,貢獻聰明才智,不負時代、不負韶華,盡顯英雄本色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。
下午,潘新春主持了“海洋智庫建設經驗交流”專題交流會,薛雄志教授、蘇紀蘭院士、戴民漢院士、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張海文所長、潘新春、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鄧穎穎研究員等介紹了智庫建設體會與經驗,各位專家學者就海洋智庫建設,暢所欲言,各抒己見,積極建言獻策。
潘新春在總結時強調,海洋關乎人類生存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,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我國海洋智庫任重道遠。海洋智庫要有大擔當、大格局、大謀略,努力把它建設成為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支撐,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,國家軟實力與話語權的重要部分。